数字经济与教育发展研究|陈武 熊亚丽:面向数字经济的学生数字素养与能力培育:鸿沟、路径与对策
引用格式
陈武 熊亚丽.面向数字经济的学生数字素养与能力培育:鸿沟、路径与对策[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29(7):003-009.DOI: 10.3969/j.issn.1673-8454.2023.07.001
数字经济与教育发展研究
面向数字经济的学生数字素养与能力培育:鸿沟、路径与对策
陈武 熊亚丽摘 要: 提升学生数字素养与能力是我国建成教育强国、建设数字强国、培养面向数字经济发展所需时代新人的必由之路。当前学生数字素养与能力培育主要存在“角色鸿沟”“融合鸿沟”“保障鸿沟”三大突出难点,表现为数字角色与主导角色、数字技术多向度与教学单向度、数字资源调配与管理服务间的障碍。高校可通过基地数字化场景路径实现学校制度、课程、技术、知识、社群等资源之间的数字化融通创新,形成数字课程生态体系;也可以通过产教融合数字化平台模块耦合协同路径促成学生数字理论角色和数字实践角色的分化与扩展,并沿着“产教融合→数字意识产生→数字行为实践→数字素养与能力形成”逻辑实现数字素养与能力的塑造和提升。为此,未来需要以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将高校资源构筑成数字生态系统,并将已有基地通过数字化场景进行功能拓展,推动校企协作过程平台化,以数字化平台方式弥合产教融合育人过程中的弱共生矛盾,实现学生数字素养与能力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 高校学生;数字素养;数字能力;数字鸿沟;产教融合中图分类号: G43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673-8454(2023)07-0003-07作者简介: 陈武,江西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中国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江西南昌 330022);熊亚丽,南昌职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江西南昌 330007)
基金项目: 2022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一般课题“基于产教融合的职业本科工商管理类人才数字化能力培养研究——以《市场营销》课程为例”(编号:JXJG-22-86-3);2022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基于OBE理念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核心能力培养研究——以江西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国家一流专业为例”(编号:JXJG-22-2-3);江西师范大学2020年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科研+认知+田野为导向的《心理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编号:JXSDJG2025)一、引言
当前,数字经济已然成为全球增长新动能,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数字人才资源成为世界各国争夺和培育的重点对象,提升国民数字素养和数字能力成为世界各国谋求新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方向。例如,欧盟发布的《数字技能宣言》(2015)、美国发布的《21世纪技能框架》(2007)、英国发布的《提高成人数字技能计划》(2019),均把提升劳动者数字素养与能力作为推动数字化转型和可持续创新的重要途径。在此背景下,我国陆续出台一系列旨在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政策。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于2021年10月印发《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同年12月印发《“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2022年2月,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印发《2022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要点》。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强全民数字技能教育与培训,普及提升公民数字素养”;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人才是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在现实层面,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较2021年12月增长3549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5.6%,农村网民规模已达2.93亿,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8.8%[1]。然而,庞大的网民规模与行业数字人才需求缺口形成鲜明反差。《产业数字人才研究与发展报告(2023)》显示,我国数字人才缺口约在2500万至3000万左右,且缺口仍在持续放大[2]。随着数字经济和产业数字化转型深度推进,大量智能化、数字化岗位将持续涌现,特别是OpenAI公司发布的人工智能应用系统ChatGPT掀起全球数字人才争夺战。面对国民数字素养与技能亟待提升和与日俱增的数字人才需求困境,高校虽然储备了庞大的人才“资源池”,但也面临着诸多数字人才培养难题。为此,本文旨在探究学生数字素养与能力培育的“鸿沟”并设计培育路径,试图为学生面向数字经济发展所需岗位,以及数字创业活动的数字素养与能力提升提供实践方向。
二、学生数字素养与能力培育鸿沟
(一)学生“数字鸿沟”
为深度解析大学生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本文在中国知网CSSCI期刊库以“学生”“数字”为关键词、篇名、主题词进行搜索,共检索到51篇论文,论文时间跨度为2004—2022年。采用CiteSpace 6.2.R1可视化软件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研究主题聚焦两大类:一类围绕“高校学生”,从创业、数字成瘾角度展开研究,如从个体、情境、效果评价三个方面揭示高校在读学生群体数字脱瘾过程[3];另一类围绕“数字鸿沟”,从差异、创新、行为角度展开研究,如基于2018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18)中国四省市学生数据,探究城乡学生家庭数字鸿沟与学科素养差距的关系[4]。综合上述研究可知,数字化转型时代高校信息化建设与缩小学生“数字鸿沟”问题,受到社会各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核心目标聚焦在提升学生数字素养与能力。运用数字技术提升学校教育管理服务的智能化、精细化水平,可推动经验型教育管理决策转变为数据驱动型决策,被动教育管理服务转变为主动教育管理服务[7],碎片化教学资源和抽象化教学经验转变为直观、可复制的具象化数据,“学校─教师─学生”之间的单项管理关系转变为立体式蜂巢化网络协同治理关系。但是,当前高校尚未全面建立基于数字技术的现代化治理能力体系。例如,基于数字技术的全校资源整合、重构、优化、共享,以及数字化产教融合;基于数字技术的学生学习、就业、实习、实训等服务;基于数字技术的教学资源配置,等等。此外,高校的“数字基座”和数字化机制体制层面的缺陷,也限制了开展提升学生数字素养和能力教学活动的技术与制度支撑条件。这些数字资源调配与管理服务间的“保障鸿沟”,成为抑制高校数字治理能力和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转型与提升,以及学生数字化素养与能力培育的关键要素之一。
三、学生数字素养与能力培育路径
为有效突破角色、融合、保障层面的“鸿沟”,可以基于学校现有条件进行数字化升级改造,以设计学生数字素养与能力培育路径。基于此,本文提出高校基地数字化和产教融合平台数字化两条路径。 (一)高校基地数字化场景路径 近年来,随着“双创”战略的持续推进,高校建设了一批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园、众创空间等基地。这些基地主要服务于将科技成果实施转化并进行创业活动的教师和学生,为他们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各种物理与虚拟资源[8]。经过长期建设,高校基地基本建成了涵盖促进创新创业活动所需的知识共享场景、技术交流场景、社会网络场景。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高校基地正在快速推动数字创新创业相关的数字化场景建设。为此,高校未来可以通过高校基地数字化场景路径来培养和提升学生数字化素养与能力。具体而言,是以高校基地为中心,将数据化后的学校制度资源、课程资源、技术资源、知识资源、社群资源等通过基地数字化场景实现融合贯通,建成数字课程和实践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实现“融合鸿沟”与“保障鸿沟”的双重突破,如图3所示。产教融合数字化平台模块耦合协同路径作用逻辑为:首先,帮助学生产生数字认知、数字动机、数字敏感性、数字道德等数字意识;其次,通过产业数字化模拟和实践训练触发学生形成数字创新、数字领导、数字学习等数字行为实践;最后,基于数字意识和数字实践,培育出学生的数商、数字创新力、数字学习力、数字领导力等数字素养与能力。
四、学生数字素养与能力培育对策
高校需要通过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将资源构筑成数字生态系统,并将已有基地通过数字化场景进行功能拓展,推动校企协作过程平台化,以数字化平台方式弥合产教融合育人过程中的弱共生矛盾,实现以精准高效的数字资源迭代、个体数字角色扩展、产教融合数字平台共生路径,全面提升学生数字素养与能力。
(一)推动高校基地从单一功能向多功能数字化场景转型
高校基地是推动学生数字素养与能力培育“理论+实践”的重要载体。然而,高校基地早期建设初衷往往聚焦创新创业的单一功能导向,这种“类社会”基地在面向高校学生群体的过程中暴露出资源欠缺、制度障碍、社群单一等诸多短板。为此,高校基地应借助数字技术建设多功能数字化场景,这种“大共同体”建设能够加快数据驱动的智慧教育转型和提升教育资源供给服务能力[10]。例如,在数字社群场景中,社群由来自各行各业各年龄层次个体组成,社群成员往往能够为基地创造大量的具有边际非稀缺、创意制造、开放协同、网络共生特征的创客资本[11],能够为学生数字素养和能力的形成提供大量新知识、新视野、新创意等;在数字技术集群场景中,汇聚了来自各行业基于数字技术研发和衍生的新产品、新概念、新工艺等,可以极大地激活学生产生数字意识,并在数字社群场景中塑造数字角色和开展数字行为实践。另外,多功能数字化场景的高校基地既可成为课堂教学外理论转实践的重要补充,也是推动教师和学生克服数字“角色鸿沟”,形成数字理论角色和数字实践角色的重要空间动力。
(二)以工业互联网思维促进高校资源建成数字生态系统
“保障鸿沟”这一支撑条件缺陷,对学生数字素养与能力培育过程中的资源调配形成阻碍。传统形式资源和教学经验处于分散化、碎片化状态,难以快速调配、优化和整合是导致“保障鸿沟”的原因之一。为此,本文认为,高校应以工业互联网思维促进高校资源建成数字生态系统。工业互联网能够将学校各类资源全面数字化和模型化,并将抽象、模糊的教学经验转化为直观、可复制的具象化数据,这些异质分布的数据可以在特定算法的支持下进行深度整合、优化和重构。对教师而言,可以全面调用学校多学科资源,借鉴优秀的教学经验来提升自身的数字能力,帮助教师数字角色沿着“新手、探索者→整合者、专家→领导者、开拓者”路径,从初级数字能力向高级数字能力演化,突破数字边缘“角色鸿沟”难题。对学校管理服务部门而言,数字资源打破资源固有属性,显著提升管理部门的资源调度与治理能力,能够快速推动资源之间的拼凑、耦合,并对学校资源的使用进行实时动态监控、反馈。对学生而言,可以根据课程与自学需求在全校范围内获取学习资源,促进学生数字角色分化与扩展,并提升数字素养与能力。
(三)构建数字化平台驱动产教融合育人目标和过程的共生性
研究结果表明,产教融合是破解学生数字素养与能力培育过程中“融合鸿沟”的重要途径,且能够塑造学生数字角色并实现数字素养与能力形成,但是传统产教融合往往存在校企合作目标异质性(如企业重成果转化轻学生培养)、产教融合广度和深度不足(如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与校内教学活动“两张皮”、学生群体覆盖少)、产教融合成效监控与评价缺失等问题。由此,本文提出可以通过将传统产教融合平台搬上“云端”,建成数字化平台来驱动产教融合育人目标和过程的共生性。具体而言,一方面是产教融合资源上“云”,即高校和企业基于自有资源和数字人才培养目标,运用数字技术将资源全面上“云”,以此解决资源耦合协同度低问题,并强化产教融合监控与评价成效;另一方面是产教融合育人过程上“云”,即学生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时,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企业云端资源补充市场衔接应用场景,学生在企业进行实践学习时,企业和学生可以利用高校云端资源补充理论知识。可见,数字化产教融合平台既可以弥合校企目标不一致的鸿沟,也可以提升校内教学与企业实训过程的互动、耦合与共生关系,实现学生群体覆盖面的扩大。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2. [2]人瑞人才,德勤中国.产业数字人才研究与发展报告(202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1. [3]樊振佳,骆卓昱.高校学生“数字脱瘾”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22,66(17):106-115. [4]郑磊,郑逸敏.城乡学生的家庭数字鸿沟与学科素养差距——基于PISA2018中国四省市数据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1(7):43-51. [5]吴砥,朱莎,王美倩.学生数字素养培育体系的一体化建构:挑战、原则与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22(7):43-49. [6]夏学平.多措并举培育数字素养让互联网持续释放普惠效应[EB/OL].(2022-08-11)[2023-04-02].http://www.cac.gov.cn/2022-08/11/c_1661844747392538.htm. [7]韩锡斌,杨成明,周潜.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2,28(11):3-11. [8]陈武,杨天南,陈建安.二元视角下的高校教师科技成果转化意愿研究[J].金融教育研究,2021,34(3):56-65.[9]REDECKER C. European framework for the digital competence of educators: DigCompEdu[R]. Joint Research Centre (Seville site), 2017.
[10]侯元东,马元福,李钿钿.温州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实施策略与行动路径[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29(2):50-57. [11]陈武,陈建安,梁燕,等.社会网络视角下的创客资本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38(7):1-9.Wu CHEN1, Yali XIONG2
(1.Business School,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22, Jiangxi;
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anchang Vocation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07, Jiangxi)
编辑:王晓明 校对:李晓萍
往期目录|超链接版
期刊简介
《中国教育信息化》创刊于1995年8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期刊。期刊内容力求全面深入地记录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进展、研究与应用成果和行业发展状况,开展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调研和教育信息化国际比较研究,服务于国家教育宏观决策;力求全面准确地把握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标准规范,及时追踪ICT前沿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与教育的融合,深度挖掘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体制、机制创新,服务于我国教育信息化实践。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MI)扩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龙源期刊网收录期刊
一年12期,每月20日出版
20元 / 期,邮发代号:82-761
编辑部邮箱:mis@moe.edu.cn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华远北街2号921室